
13天、19城、粤港澳三地、近万场赛事。
1.4万多名运动员、3000多名记者、数以千万计的人流量。
——在第十五届全运会期间,仅各参赛队成员就有上万人往返穿梭于粤港澳之间,整个大湾区的客流量数以千万计。这相当于一座超大城市人口的集体迁徙,却实现了说走就走、无缝衔接的丝滑流动。
11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和终身名誉主席巴赫时强调,相信这届全运会不仅将见证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也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千气象。
中国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来到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首次“整装上阵”举办全运会,港澳首次成为东道主。三地在协同办赛中的探索创新,让粤港澳跑出深度融合“加速度”,将为大湾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全运经验”。

“一小时生活圈”正变为现实
对全运会香港棒球队队员冯安生来说,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像是“半个主场”。
12日,香港棒球队在全运会棒球比赛首日亮相,看台上座无虚席,既有广东队的球迷,也有香港队的“铁粉”。
冯安生的亲切感不止来源于球迷助威。“我们经常来中山,与当地球员交流和比赛,对这个场地、对中山市都很熟悉。”
看台上62岁的香港球迷吴明汝也常来。从香港到中山,走深中通道仅需一个多小时。“这次我们买了三场票,这几天就住在中山。”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这是群众在澳门街头观看直播。新华社发(张金加 摄)
借助深中通道等基础设施,中山市的体育、文旅等产业蓬勃发展,“周末来中山看棒球、品乳鸽”成为港澳旅客的度假新方式,当地旅客量及旅游收入增长明显。
而本届全运会前夕推广的通关新举措,让两地往来更为便捷。符合条件的游客无需出示实体证件,仅“刷脸”即可实现7秒“无感通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从共同愿景变成现实场景。
全运会羽毛球赛在深圳激战正酣。阿杰等三名香港警务人员下班后赶来为香港队加油,并打算看完比赛就回香港。快速通关体验,是他们决定当天往返的重要原因。
“‘刷脸’真的太方便了,连掏‘回乡证’这个动作都省了,比以前排队快了很多。”阿杰说,他几乎每个月都来深圳购物、逛吃。
和阿杰一样,许多全运会相关人士往返两地,高铁票都可随买随走——广深港高铁高峰期十多分钟一班,城际高铁趋近“地铁化”,让“跨城”几乎比同城还快。目前,澳门轻轨也已接入大湾区城际铁路网络。
双向奔赴,湾区畅行。
15日零时,随着一辆粤C车牌私家车驶入港珠澳大桥出境车道,备受期待的“粤车南下”政策正式落地实施,大湾区互联互通更进一步。

11月15日上午,香港机场管理局在香港口岸自动化停车场举办欢迎仪式,迎接“粤车南下”旅客。新华社发(郭辛 摄)
在珠海公路口岸车辆“一站式”查验通道,首位体验“粤车南下”的车主周乐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通关手续。他兴奋地说:“大湾区的融合越来越密切了。”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期待,“一桥双向、百业受惠”,为各方带来无限机遇。
“同心桥”,越来越名副其实。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全球第一,年轻的创业者怀揣梦想穿梭往返;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自驾“北上”、内地安居,享受“双城生活”。
港珠澳大桥还在推进实施“电子车卡+光学车牌”双识别等智慧监管措施,将车辆平均通关时间逐秒压缩。

“这是咱们的主场”

11月16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澳门赛区篮球比赛场馆,吉祥物在比赛中场休息时表演。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原型本是中华白海豚,却意外以“大湾鸡”昵称火爆出圈,成为全网“顶流”。
谁最先喊出“大湾鸡”的外号已不可考,但一旦与美食相结合,传播便开始呈几何级增长,各种二创、三创层出不穷。
设计者刘平云说:“这个称呼更亲切,更家常。”
从“白切鸡”到“豉油鸡”,网友各种调侃的背后,是舌尖上的文化和身份认同。这个烟火气四溢的外号,自然流露着大湾区人的市井温情。
粤港澳三地同气连枝的手足亲情,在全运会上“越浸越靓”。
“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开幕式上,当《中国人》熟悉的旋律响起、“华仔”身着白色唐装亮相,屏幕内外多少人梦回1997。那一刻,满屏弹幕都是“热泪盈眶”“DNA动了!”
《海阔天空》唤醒青春记忆,《男儿当自强》昂扬心中热血;鳌鱼惊艳,醒狮欢跃,武术刚健,粤剧婉转……这场汇集三地智慧和力量的全运会“开场白”,高度浓缩粤港澳元素,收获满堂彩,为大湾区的集体记忆又添一页浓墨重彩的新篇。

11月9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巨型鳌鱼“游入”体育场上空。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开幕式后,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久久难以平复心中的震撼与感动,现场万人大合唱的声浪让他真切体会到“‘血脉相连’的深刻内涵”。“爱国,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自觉传承。”他说。
“身份认同的构建,源于共同的经历与情感。”全国政协常委、十五运会火炬传递澳门站火炬手何超琼说,“本届全运会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大湾区人’的感知变得前所未有地真切。”
为当好东道主,香港组建了历史最大规模的义工团队——1.6万名香港“小海豚”,同内地和澳门志愿者共同搭建“流动的桥梁”。港澳青年借助“百企千人”实习计划深度参与赛事筹备。

11月15日,志愿者在路旁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女子马拉松参赛选手加油。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志愿服务成为重要纽带。市民的参与热情令香港志愿者协会主席郭永亮为之动容。他介绍:“有位八旬长者每次培训都最早到场。”
家门口的全运会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让香港男子手球队16名队员中15人毅然辞职或停薪留职,以保证训练参赛时间。他们最终创造了第四名的历史最好成绩。
主教练许文邦说:“想摸到冠军奖杯,先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成功。”

11月10日,在香港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手球男子铜牌赛中,香港队球员陈梓朗(上)在比赛中攻门。新华社记者 于洋 摄
体育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人心的交流。
前国乒女队选手朱雨玲退役后,通过澳门特区政府人才引进计划加盟澳门队。此次全运会乒乓球项目在澳门举行,当很多人羡慕此次她可以“主场作战”时,她这样回应:“都说这是我的主场,我会回一句‘这是咱们的主场’。”
全运会前,澳门女排主教练张嘉俊多次组织队伍到广东、香港进行交流,找找比赛的感觉。“交流对我们提升水平非常有帮助。”他表示,“现在澳门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很多,主要得益于越来越多的交流。”

11月11日,粤港澳联队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展演舞龙舞狮南狮自选项目决赛中获得一等奖。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全民全运,同心同行。11日,在佛山举行的全运会群众展演舞龙舞狮决赛中,粤港澳联队凭借融合三地特色的节目编排、高度默契的配合,最终夺得南狮自选项目一等奖,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认为,马术合作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典范!”在深圳光明国际马术中心观看完全运会比赛后,香港赛马会行政总裁应家柏兴致勃勃地憧憬起来。

11月17日,广东队选手李振强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马术场地障碍团体赛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全运会期间,香港赛马会围绕场地设计、马匹福利、反兴奋剂等方面为马术赛事提供技术支持。马术比赛的兴奋剂检测样本在海关全流程监管下,跨境送至香港赛马会的实验室检测。
香港与内地的马术大赛合作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时香港承办了马术比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一大遗产,是在广州市从化区建立了香港赛马会训练中心。本届全运会后,深圳光明国际马术中心也将成为又一重要遗产。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在这里,不断挑战巅峰的竞技场,正是“一国两制”实践的展示窗、机制创新突破的试验田、凝聚发展共识的快车道。
“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当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最后一名车手冲过珠海博物馆前的终点拱门时,珠海、香港、澳门三地的工作伙伴在微信群里一起庆祝!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冲向终点。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作为本届全运会唯一一个连接三地的跨境项目,公路自行车赛需要在不间断比赛的情况下实现多次通关。经过一年多论证、上百个方案、无数次沟通……最终,开创性的前置查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了人、车“零接触、零延时”的瞬间通关。
香港“阿sir”们也同时出动。在选手穿越港珠澳大桥、北大屿山公路等要道时,警队护送组创新采用“滚动式封路”策略,在确保赛事安全的同时,巧妙平衡市民出行。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参赛选手在港珠澳大桥上骑行。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今天以后,我每次看到港珠澳大桥,就会想起我曾经在这里比赛。”香港车手缪正贤感慨。
突破历史,是为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香港奥委会副会长霍启刚建议,借由此次突破的经验,可长期举办跨境赛事,打造“体育湾区”。“香港人口仅700万,对大型体育IP或吸引力不够,若以大湾区逾8000万人口计算,无论市场份额还是消费能力都更有吸引力。”
体育是最好的沟通语言。澳门赛区筹备办公室主任潘永权表示,这次大家协作积累的“全运经验”,可为大湾区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借鉴。
组委会的“1+4”联络机制,成为此次规则制度“软连接”的核心抓手。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承担顶层设计、统筹调配的关键职能;粤港澳层面则建立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和联合工作组四个常态化机制,形成“分层对接、全域覆盖”沟通网络。

11月9日,广东省体育代表团、香港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共同入场。新华社记者 赖向东 摄
“全国赛事办出了奥运范儿”,这是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对三地联合办赛给出的高度评价。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巴赫也说:“十五运会的组织工作非常出色,赛事也很精彩。我希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能争取举办更多国际体育赛事。”
世界泳联主席侯赛因认为,粤港澳卓越的互联互通和协调能力,为举办大规模赛事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地互补性也让赛事焕发独特魅力,“通力合作呈现出真正的世界级比赛”。
就像奥运会能给区域发展带来长尾效应一样,中国香港奥委会会长霍震霆认为,全运效应也将为大湾区建设按下“加速键”。
“十五运会是粤港澳第一次联合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是体育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一次生动实践。”十五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体育局局长崔剑18日说,为巩固深化粤港澳联合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成果,广东将携手港澳进一步加强体育合作,促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为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全运盛会终有尾声,但大湾区新篇将继续书写。
这一届体现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的全运盛会,必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文字记者:新华社记者
视频记者:霍思颖、魏晓航
海报设计:殷哲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