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至11月14日,一场AI赋能的 “高地救‘祜’”战伤自救互救技术比武在国防科技大学举办,此次比武创新性地采用了人工智能评分机制,是一次科技与实战的深度融合,树立起了军事比武的创新导向。

比赛场上,38支队伍展开一场“理论+实操”的技能比拼。此次比武的理论部分重点考察战伤自救互救技术基础知识;实操部分则模拟战场环境下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心肺复苏等项目。重点考验了参赛人员在复杂战场环境下,迅速开展自救互救的能力。

比赛过程中,由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火眼金睛”智能裁判员成为了焦点。一个小小的摄像头、一块电子显示屏组成的“智能化训练考核系统”,就能精确无误地为救护员们的救护动作评估打分。随着赛程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个又一个参赛队伍的救护员们分别在不同点位完成战场特情下的紧急救护。看似不起眼的智能裁判员便展现出惊人的能力,止血、包扎、固定……救护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被它精准捕捉,识别、分析、计算,经过系统核算迅速得出成绩,大大提高了比武的效率,确保了整场比武的公平性。
据了解,战伤自救互救作为国防科技大学军人学员的必修课程,在日常授课中便融入了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训练考核系统”。课堂训练中,授课教员可以及时得到系统的数据反馈,了解每个学员对不同救护动作的掌握情况,进而改善教学方法;同学们上课时,也可以根据系统打分,发现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智能化训练考核系统”解决了主观分析到客观判断的转变,而VR教学系统则实现了教学的实战化仿真条件。课堂上学员戴VR眼镜装备,身临其境地直接对伤员进行操作,通过三维立体解剖模型直观看到伤患内部结构和操作效果。同时,教员可以根据系统打分结果,分析学员的动作,及时纠正错误,确保了课堂上的学员都能充分理解掌握每一个动作要领,将课堂所学牢记于心,并且能够应用于战场。(史绍琪 龙嘉乐 黄韵熙 陈子越 张桓 李佳锐 刘智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