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哥,请你说说你最近观察到的一些问题。”11月5日,在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西卓子山街道祥苑社区的“睦邻小屋”里,社区工作人员正与居民周兰平亲切交流。“秋冬季节干燥,有些杂草在居民区有着火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居民周兰平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工作人员认真记录下这一情况,承诺会尽快组织人员清理杂草,消除安全隐患。这样温馨又务实的对话,在“睦邻小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祥苑社区所在的西卓子山街道,所辖居民2232户5696人。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逐年增多,辖区内基础设施老旧且无物业管理,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基层治理面临不小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祥苑社区创新性地打造了“睦邻小屋”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由社区党委书记周培英带领老党员、“两委”成员共6人,以进家门、拉家常、帮家务的方式,深入居民生活,宣传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居住环境,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劲动力。
“睦邻小屋”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将矛盾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杜绝问题上交”的理念,探索出“拉家常、摆政策、勤沟通”矛盾纠纷调解三步工作法,切实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增进邻里感情,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拉家常”工作法是与居民建立情感连接的第一步。在倾听居民诉求时,工作人员不会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而是与当事人“拉家常”,聊聊家长里短、生活琐事、邻里趣事这些群众听得懂、感兴趣的话题。这种接地气的交流方式,能迅速引起群众的共鸣与共情,让当事人真切感受到被关注,意识到自己的诉求得到了重视,从而放下戒备,敞开心扉。
“摆政策”工作法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不仅是政策宣传普及的过程,更是建立政府与群众信任的桥梁,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在辖区老旧楼房搬迁安置过程中,曾有部分群众因未吃透政策而拒绝接受搬迁安置,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此时,“睦邻小屋”的成员主动请缨,他们化身政策讲解员,带领调解员一次次深入居民家中,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掰开了、揉碎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居民听。经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居民们逐渐理解了政策内涵。最终,不少户主在搬迁安置补偿协议书上签字,搬迁安置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勤沟通”工作法有效破解了矛盾双方僵持不下的困境。矛盾纠纷的双方往往会因对立情绪和面子问题,让简单问题复杂化。面对这种情况,“睦邻小屋”的成员们会先与当事人进行“背靠背”的单独交流,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和委屈,舒缓其情绪。待时机成熟,再组织双方“面对面”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客观公正地评说双方行为的对错,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在这样的沟通下,当事人往往能自我反思,认识到自身问题,进而消除隔阂,互相体谅。此前,社区工作人员就走进辖区居民贾某某、姬某某家中进行夫妻矛盾调解。“家和万事兴,两个人有啥问题商量着来。”社区党委书记周培英的一番话,语重心长,在她的耐心调解下,夫妻二人逐渐解开了心结,重归于好。
“睦邻小屋”虽小,却承载着居民的喜怒哀乐,也满含着居民盼望厘清是非的期待。走进小屋,一张笑脸、一杯热茶,瞬间让来访居民感受到家的温馨与舒适。工作人员用“平民化”语言、“拉家常”式谈话,让前来解决诉求的居民感受到满满的善意与温暖。针对不同问题,工作人员分类施策、“对症下药”,有效推进社区治理。
截至目前,“睦邻小屋”累计接待来访500余人次,定期排查80余次,就地化解微小矛盾纠纷60余件,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化解复杂矛盾纠纷26件。不仅如此,“睦邻小屋”还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积极解决污水管道堵塞、旱厕无照明灯等非纠纷民生事项200余件。如今,“睦邻小屋”的成员活跃在社区的大街小巷,在预防和化解群众信访问题、促进辖区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已然成为辖区群众解决信访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的“暖心屋”,为基层治理写下了温暖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