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亦是广大人民群众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为了更好地探讨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新华网推出高端访谈节目《对话健康中国》,立足国家战略高度,紧扣“健康优先”发展理念,深度聚焦在推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同时,通过汇聚政产学研医多方智慧,凝聚社会共识,为健康中国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决策参考,助力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彰显国家战略下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当前,科技创新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正面临关键机遇与挑战。新质生产力如何精准布局以匹配临床需求?跨学科融合如何打破传统壁垒以催生创新成果?创新机制如何完善以保障科研成果转化?研究型医院如何平衡科研创新与临床服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华网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就“科技创新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度对话。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
医疗创新以临床为导向,驱动新质生产力与学科深度融合
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顶层设计落地,到《“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持续深化,国家十年间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在医疗领域的战略支撑地位。从 AI 辅助诊断缩短诊疗周期,到 5G 远程医疗打破地域限制,再到智慧服务重构就医流程,医疗科技创新已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性变革,成为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
谈及过去十年医疗创新对提质增效的作用,胡俊波指出,科技创新从三个维度重塑了医疗服务:其一,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AI等新技术突破临床难题,让复杂病症诊疗有了新方案;其二,互联网医院、多院区协同系统等数智化平台优化服务流程,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路”;其三,血管衰老管理、疾病筛查试剂盒等预防性创新,推动医疗模式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型。
作为华中地区医疗创新的标杆,同济医院的实践成果颇具代表性:陈孝平院士世界首创陈氏胰肠吻合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马丁院士团队研发的HPV整合检测试剂盒,成为全球首个相关体外诊断产品并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心血管内科汪道文教授团队将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从50%以上降至5%以内并提供“中国指南”;神经内科唐洲平教授团队创新性地融合脑电(EEG)与近红外(fNIRS)技术,构建的非侵入式、多模态系统将脑出血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想象分类准确率提升至74.72%,并开设华中首个脑机接口门诊与研究型病房;神经外科完成华中地区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患者已能自主“拿”杯饮水;胃肠外科团队发现调控胃肠运动的核心脑区及神经环路,研发出智能超声无创脑机便秘治疗系统;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研发的“心肌旋切系统”,将肥厚性心肌病手术费用降低30%。
学科融合是医疗科技创新的关键突破口。胡俊波介绍,同济医院以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为契机,构建了“4+4+N”科技攻关体系:第一个“4”是院士领衔的四大研究院(科创院、医工交叉研究院、数智研究院、临床转化研究院),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平台支撑;第二个“4”是聚焦外科、医工学、重大传染病、儿童疾病四大核心学科方向,明确创新重点;“N”则是围绕临床痛点凝练的N个攻关项目。此外,医院将脑机接口确立为核心战略,成立第五个研究院——脑机接口研究院,进一步强化特色领域创新优势。
为保障学科融合落地,医院搭建了覆盖“基础—临床—转化”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科技和人才工作的二十条激励措施》《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揭榜挂帅”实施办法》等激励政策,从制度层面打消科研人员的创新顾虑,激发突破难题的决心与信心。
从攻克临床难题到布局新质生产力,从打破学科壁垒到完善创新机制,同济医院的实践为医疗科技创新提供了“临床导向、公益底色、制度保障”的清晰路径。正如胡俊波所言,医疗创新的最终目标,始终是让技术服务于人,让“健康中国”的蓝图照进每一位群众的生活。
分层施策育人才,多举破障促成果转化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医疗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愈发体现于“人才”与“成果”两大维度,如何留住核心人才、产出高质量创新成果,又如何打破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壁垒,成为行业共同探索的课题。同济医院在这一领域的实践,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针对“人才留得住与成果出得来”的核心诉求,胡俊波表示,同济医院以“引、育、用、留”为抓手,通过机制创新、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与环境营造,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这一思路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在院党委“全院一盘棋”协同模式下,2024-2025年,医院国家级人才呈爆发式增长,新增领军人才10人、青年人才9人,为创新成果产出筑牢人才根基。
人才工作的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支撑。胡俊波强调,医院始终以“党管人才”为核心原则,将人才工作列为院党委“一号工程”。“我们形成了书记、院长既‘挂帅’又‘出征’的格局,班子成员全部一对一联系高层次人才,还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他解释道,通过与人才交心谈心,医院能及时掌握其需求,主动协调解决科研创新、成果落地等难点,让人才安心扎根科研。
为避免人才培养“一刀切”,医院构建了分层分类的人才梯队,“针对顶尖人才,着力提升其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声誉,通过专属保障小组提供全方位支持,并积极拓展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发展空间;针对领军与青年拔尖人才,对接各级人才计划搭建成长平台;针对基础人才,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目前在站博士后超200人,去年4人入选国家“博新计划”,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胡俊波说。
政策与平台的双重赋能,是释放人才创新效能的关键。胡俊波提到,医院会动态调整人才政策:“我们制定顶尖与紧缺人才‘一人一策’,成功引进香港中文大学心血管外科专家万松教授;建立‘揭榜挂帅’和成果延续资助机制,单个项目最高分年度支持1000万元。”同时,国家医学中心、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让人才成长与医院发展同频共振。
解决人才与机制问题后,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仍需突破。胡俊波坦言,行业普遍面临缺经费、缺经验等难题,但作为医疗“国家队”,医院主动整合资源破局:“不会因困难裹足不前,而是以社会责任为导向寻找路径。”
从“党管人才”筑牢根基,到分层培育激活梯队,再到全链条破障推动转化,同济医院的实践形成了“人才—创新—惠民”的闭环。这不仅让医院在医疗科技创新中持续突破,更以“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核心逻辑,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让“健康中国”的蓝图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创新成果,逐步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健康福祉。
以科技创新精准突围,用公益人文深度铸魂医院建设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挑战凸显,叠加“健康中国2030”战略向纵深推进,医疗行业正站在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如何锚定未来十年创新方向、坚守公益属性、传承医院精神,成为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面对下一个十年的医疗科技发力方向,胡俊波明确,医院将紧扣科技强国2035年目标,深度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我们会通过牵头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在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治、人口老龄化应对、妇儿健康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新兴生物医用技术等领域重点布局。”他表示,医院精准把握未来医学趋势,针对医药领域重点难点,实施传统、新兴及未来产业“三线并进”战略,构建起由十大创新领域组成的战略发展矩阵。而在具体突破方向上,将聚焦重大疾病诊疗革新、前沿生物医药技术、高端医疗装备、智慧医疗新生态等关键领域,为在全球医学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筑牢基础。
在技术创新加速推进的当下,如何避免“为创新而创新”、坚守公益属性与人文温度,是研究型医院必须面对的课题。对此,胡俊波提出以辩证思维激发内生动力的解决方案:“我们始终以解决临床需求、提升患者福祉为最高准则。”他进一步阐释,作为公立医院管理者,要算好“三本大账”:民生账,关注社会整体健康效益与成本节约,而非仅看医院经济收益;舍得账,敢于在科研上投入,换取患者更好治疗效果与更低负担;增减账,增加预防投入以减少后期治疗与抢救的巨大花费,用“公益导向”为创新划定底线。
今年恰逢同济医院建院125周年、迁汉70周年,如何让“格物穷理,同舟共济”的院训融入医疗人员血脉,推动其投身创新,成为医院精神传承的重要任务。胡俊波指出,125年的发展历程,赋予医院“人民至上”的深厚精神底蕴,院训中“创新穷理、医患同心”的内涵,正是同济创新精神的源头。“从裘法祖院士、夏穗生教授开启中国器官移植学,到陈孝平院士、马丁院士等贡献‘中国方案’,同济已实现从‘跟跑’到部分领域全球‘领跑’的跨越,创新本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因子。”
对于当代同济人而言,传承院训精神需以实际举措营造创新生态。胡俊波介绍,医院通过赋权赋能,为医生临床中的“奇思妙想”提供转化绿色通道与启动资金;在职称评定、绩效分配中重点认可创新成果,让智力价值得到切实回报;同时建立合理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让创新者共享红利,收获职业成就感与获得感。这种“精神引领+机制保障”的双轮驱动,让“格物穷理”的探索精神与“同舟共济”的协作理念,成为推动医疗创新的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