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徐曼曼)第八届中国企业论坛近日在京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国企业:战略定力与创新提升”。论坛期间,中国移动集团首席科学家冯俊兰博士以“AI+:重塑产业内核,共创规模价值”为主题,分享了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趋势性变化,并从四个方面深度剖析了做好“AI+产业(X)=Y”的挑战和建议。

中国移动集团首席科学家冯俊兰博士
AI技术多维度突破重塑产业格局 安全可信成发展基石
“随着AI芯片研制与量产进程加速推进,算力供给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正持续深化,这一系列变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产业布局。”冯俊兰表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呈现多重关键趋势,训推技术的持续快速突破与模型推理能力的显著增强,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范式正发生根本性改变。冯俊兰指出,此前,大语言模型(LLM)主要依托语言类数据训练智能,多模态、语音等其他模态也以语言模型为核心构建。而当前,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模型正加速从以LLM为核心向原生多模态转型,实现更全面的信息感知与处理。
“大模型具备强大的容纳能力,已经学习了过去20年的互联网内容及各类书籍、电影和出版物等海量信息。”冯俊兰进一步表示,在此基础上,大模型的发展方向正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核心目标是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预测,这是当前人工智能演进的重要方向。
智能体的崛起则为大模型赋予了更强的实践价值。冯俊兰强调,当前人工智能已具备突出的感知力、认知力、创造力,同时在企业高度关注的决策力、预测力和执行力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其中,智能体重点承载了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执行功能。与大模型需依赖用户驱动输出不同,智能体具备自我驱动、自我主导的特性,主动性大幅增强,为技术落地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人工智能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全文8次提及人工智能,2次聚焦“人工智能+产业”,明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两大重要方向。冯俊兰表示,在技术快速迭代与产业加速渗透的背景下,端到端安全可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作为行业重要参与者,中国移动积极响应政策要求与产业需求,其旗下九天大模型重点打造以安全可信基础大模型为核心的高可信、高可控的端到端安全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安全应用筑牢防线,推动AI产业在安全合规的轨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破解“产业就绪度”不足难题 让AI实现“懂产业、能落地”
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浪潮下,“AI+产业”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然而这一进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如何突破瓶颈、明确方向,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冯俊兰围绕这一核心议题,从技术、融合、产业、目标四大维度深入剖析痛点,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AI+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晰思路。
“当前,AI技术自身的‘产业就绪度’不足成为首要瓶颈。”冯俊兰认为,一方面,AI模型能力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明显差距,行业数据在模型训练中的占比偏低导致数据生态失衡;另一方面,行业数据模态与基础模型模态适配错位,安全可信与智能发展失衡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AI在产业场景中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对此,她建议,需聚力构建懂行业的高安全、高可信、高可控AI基座,从技术底层优化适配性,让AI真正实现“懂产业、能落地”,为融合发展筑牢根基。
而在“AI+产业”的融合环节,面临的挑战同样突出。在她看来,产业在与AI结合的过程中仍面临内部对AI的认知方差大、机制配套欠缺、复合型人才缺乏、各产业AI准入标准不完善等挑战。
针对这些难点,冯俊兰建议,以战略目标和路径规划牵引,加快研发、应用、激励管理等各项机制变革。比如从配套机制上,建立小、专、快的团队,推动能带来穿透式用户体验和应用的技术创新。此外,建议加快建立各产业AI准入标准,加速构建产业上下游的AI时代合作分工新范式。她还特别分享了中国移动的成功实践——通过九天特区机制改革、自智网络建设等探索,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融合经验。
产业端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保证“AI+产业”的顺利推进?冯俊兰指出,产业一方面要精准选取高价值业务场景,聚焦最核心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环节进行升级;另一方面,需着力提升“企业AI就绪指数”,该指数作为评估企业是否具备有效部署和应用AI能力的综合指标,其核心在于行业数据体系实现“AI Ready”。只有让数据符合AI应用要求,才能充分释放数据价值,为AI技术发挥作用提供支撑。
在“AI+产业(X)=Y”中,“Y”即人工智能赋能目标的明确性,更是决定转型方向的关键。冯俊兰强调,企业需清晰界定所在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和创造力,“以目标牵引行动,向内核要未来,向规模要价值。”
冯俊兰最后表示,作为“AI+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者,中国移动始终坚持AI自主研发创新,持续构建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场景化落地应用的技术生态,已成为驱动AI+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展望未来,中国移动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锚点、落地应用为引领,携手产业伙伴提升“AI技术产业就绪指数”和“企业AI就绪指数”,推进AI+产业机制建设,以增强新质生产力和新质创造力的目标牵引转型举措,深化AI+产业融合发展,为我国产业数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持久的科技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