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南京马拉松鸣枪开跑,创新性地采用了“岛式穿越”模式,开辟了城市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共赢新局面。这种在交通部门的指挥下,于道路中间形成隐形“岛式”结构,既保障了马拉松比赛的正常进行,又兼顾了市民游客的出行便利,充分彰显了城市在发展中厚植为民情怀的务实担当。
据报道,所谓“岛式穿越”,即交警或工作人员通过举指示牌、拉临时警戒线,将跑步人流引导到道路的一侧,让市民先走到赛道中央的“安全岛”。随后,工作人员迅速移动到对面,将人群引导到道路另一侧,使安全岛上的市民可以顺利穿过剩下的半条街。
如今,马拉松赛事已成为部分城市展示形象、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而作为不参与马拉松赛事的“局外人”,许多市民游客其实并不买账。
近年来,为举办诸如此类的赛事,交管部门大多“一刀切式”地占用机动车道,在路段全程强制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引发网友非议。解决赛事与市民出行之间的矛盾,成为衡量城市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南京马拉松的“岛式穿越”模式,恰好击中了这一民生“痛点”。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在不妨碍正常比赛的前提下,警方根据赛道现场的人群疏密程度,进行“分段管控、分段放行”。这一创新之举的背后,是政府对民生意见的用心倾听,更是“以民为本”理念的扎实落地。它以实际成效证明,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精细化管理,城市赛事与民生保障能够互利共赢。
一项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需要精彩的赛事组织,更离不开有温度的民生考量。南京马拉松的创新举措赢得社会公众的如潮好评,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鲜活可靠的范本。
在城市治理工作中,应当摒弃“一刀切式”的粗放思维,根据“因地制宜”的理念,对城市发展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在赛事筹备阶段,需要充分倾听民众意见,将民生保障融入每一处细节。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赛事的真正价值切实见效。
一场马拉松,映照一座城的治理温度。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城市以精细化管理破解发展矛盾,让每一场城市活动都成为连接城市发展与民众幸福的桥梁,让“以民为本”的理念在更多细节中落地生根。(冯致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