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认知里,高速公路服务区是功能主义的典型代表——一个满足司乘人员加油、如厕、进餐等基本需求的“功能性节点”。其空间设计往往千篇一律,商业业态高度同质化,在旅客的行程中扮演着“必要但无趣”的角色,是旅途记忆中一个模糊的、亟待被快速穿越的片段。
然而,这一固有模式在新时代的消费升级与文旅融合大潮中得到升级。从江苏阳澄湖的“诗画江南”,到贵州平塘的“天空之桥”,从天津王庆坨的“津门缩影”,到广东柏桥的“荔乡水韵”,一批新型服务区以令人惊艳的姿态进入公众视野。它们不再是高速公路的附属品,而是主动成为区域文化的展示窗口、旅游资源的连接器和消费体验的创新场。这一转变的核心,是服务区角色定位的根本性重塑:从被动承接“流量”的“过路站”,转变为主动创造“留量”的“目的地”。这不仅是建筑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标志着服务区从交通网络的“后勤保障点”向区域经济“价值放大器”的战略转型,实现了一系列的价值跃升。
从社会维度看,升级后的服务区实现了从功能“补给站”到“综合枢纽”的体验革新。服务区的价值在于服务人,其提质升级的首要任务是重构民生服务体系,彰显社会公共服务属性,使其成为新型公共空间。此前,交通运输部出台《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除评估服务区基础设施配置情况外,还对服务区管理水平、服务品质进行评价,由此重塑服务区社会角色,推动服务质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有的服务区推动文化展示与交通服务全面融合,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地域文化传播的“活态博物馆”。还有的通过开放式布局打破服务区的物理边界,成为连接城乡的民生枢纽,譬如设立专区展示优质农副产品和文旅产品,既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又丰富旅客消费选择。这种“双向开放”的服务格局,使服务区从依附于高速的封闭空间,转变为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平台。
从生态维度看,升级后的服务区实现了从能源“消耗点”到绿色“生态窗口”的转型突破。传统高速公路服务区通常被视为高能耗、高排放的“资源消耗点”,其运营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浪费和固体废弃物产生。在“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引下,服务区的生态转型关乎可持续发展,其转型突破的核心,在于将服务区从一个被动的生态负荷体,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生态窗口”。
从经济维度看,升级后的服务区实现了从封闭“经营点”到开放“经济节点”的效益转化。服务区坐拥巨大的人流、车流、物流等“流量富矿”,但长期以来经济模式封闭、孤立,商业业态单一、附加值低,与区域经济关联度弱。因此,各地都在探索打破服务区的封闭性,通过模式创新与业态融合,催生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并将服务区重塑为一个集聚、转化和放大经济价值的商业综合体,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复合功能型场所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的乘数效应。
当然,这个“流量富矿”还可以继续深度开发。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消费能力实现了跃升,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重视体验消费、情绪消费。各地服务区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数字孪生”服务区,通过Wi-Fi探针、智能支付、视频分析等技术,构建服务区的数字镜像,实时掌握客流画像、消费偏好、停留时长等数据,将一次性“流量”转化为可识别、可分析、可运营的“留量”。
各地服务区还需要更好地打破物理与业态边界,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产业资源,进行产业链全面重构,培育出“交通+文旅”“交通+商贸”“服务区+新能源”等新业态,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同时,进一步拓展功能,可将服务区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在条件允许的服务区,探索土地功能的复合利用,兼容商业、文旅、轻型制造、仓储等功能,吸引多元化投资,形成产业微集群。(作者:李雨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