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武汉市教育局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武汉经济开发区教育局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北外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论坛”在武汉召开。

分会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杨丹视频致辞指出,教育要强化理论创新,贡献中国智慧,提出更多的中国方案,助力将中国教育的经验和优势转化为教育国际公共产品;要强化政策服务,连接理论与实践,做好教育政策宣讲的宣传队和实践探索的先行者,实现从教育理论到教育政策再到教育实践的有效闭环;要强化平台作用,实现互学互鉴,促进国内外的大中小学校、教育服务机构、国际组织等深度合作,推动全球教育的理论革新与务实行动。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提出三点认识:一是教育对外开放需要秉持人文交流理念,将人文交流的理念融入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各个环节,让教育对外开放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二是学术交流是连接中外教育实践、融合不同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的桥梁,通过推动学术交流,打破知识壁垒,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助力中国教育经验走出去,让中外教育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提升;三是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是培育全球治理后备力量的重要抓手,教育引导学生以中国视角看世界,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孟晖表示,武汉素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将教育对外开放视为必答题,着力打造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教育强市。坚持“筑平台、促交流”,拓展教育开放广度深度,推动高校国际合作、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扩大交流“朋友圈”;坚持“强内涵、育新人”,融入荆楚文化精华,培养兼具中国灵魂与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坚持“勇创新、善作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完善国际化教育服务配套。
大会还进行了“教育治理与领导力”丛书(第二辑)、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语言与智能》集刊、“2025全球基础教育十大事件”三项重要成果发布仪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王定华以“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新时代国际教育的使命与路径”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应从五方面推进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一,以理论奠定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之基。“中国方案”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价值理念。第二,以丰富实践拓展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宽度。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实现从“引进来”为主到“双向赋能”的跨越,从全球教育治理的“后来者”“参与者”,向“建设者”“贡献者”“引领者”转变。第三,以传播升级增进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认同度。要构建多层次传播网络,用事实数据与生动案例阐释中国教育成就。第四,以共同发展彰显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贡献度。通过精准教育援助推动全球教育公平,发挥教育在文明对话中的作用,增进国际理解,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第五,以平台搭建共绘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版图。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边国际组织发挥主渠道作用,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的教育合作,形成协同推进全球教育治理的格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权以“建设教育强国,推进基础教育对外开放”为题作主旨报告。他结合工作实际及本次大会的主题,分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与体会:一是推进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意义重大。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是将中央决策部署转为具体行动的重要举措,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二是科学研判基础教育对外开放取得的新进展。持续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分享“中国智慧”。三是准确把握推进基础教育对外开放的重点任务。基础教育应立足自身职责,培养能够面向未来的全球治理人才,为实现中国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关键支撑。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裴红霞以“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思考与实践——以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实践探索为例”为题作实践分享。她表示,学校在国际交流路径上,创新性搭建艺术交流、青年论坛、友谊传承、全球联盟四大平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国际交流机制,将中国教育经验转化为国际话语体系,提升了基础教育国际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