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晚,江西南昌市的一家医院内,连续工作两天两夜后,护工范成娥在照顾病人期间,昏倒在卫生间,2个多小时后被发现,经抢救无效死亡。

范成娥与所在护理公司并未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而是以劳务协议来确立服务关系,公司没有给她交包括工伤险在内的社保,虽然部分公司会为护工购买商业意外险,但保额极低,理赔困难。

范成娥的遭遇并非孤例。在护工行业,缺乏社保和意外险保障是普遍现象。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全国7.34亿就业人口中,拥有完整社保的人最多只有2.46亿,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3.5%。数以百万计的护工每天照顾着他人的健康,自身却裸露在风险之中。

随着老龄化的加深,社会对护工的需求越来越多,面对护工行业当前存在的一些困境,一系列破局与探索正在展开。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江西省首批10家试点医院之一,在引入第三方护理公司提供照护服务时,对护工权益保障提出了要求。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也在加强制度保障。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9月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自愿放弃社保”协议无效,从法律层面堵住企业规避社保责任的漏洞。这些举措彰显了从地方到中央协同推进护工等群体权益保障的决心。

记者:余刚 刘佳敏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




